去年,香港电影产量和票房双双创下二十年来的新低,堪称“冰点”。数据显示,199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为186部,但随后持续下降。去年,香港电影首轮放映的产量只有51部,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量最少的一年。而现在,连传统的贺岁档期和圣诞档期,香港电影也在逐渐失守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香港电影迅速盛极而衰?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“黄金时代”,不少制作公司只图眼前票房,粗制滥造,而演员疲于奔命应付了事。在当年,一部电影常常半个月拍完,没有剧本,全靠临场发挥。甚至一部僵尸片成功,接着就拍100部僵尸片;一部英雄片成功,接着就拍100部英雄片。对此,成龙坦言: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、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了观众胃口,也让电影必然走向死亡之路。
和香港电影的衰落相反,内地电影市场表面一片“繁荣”。据统计,2007年剧本备案的国产影片达1200部左右,比2006年增加近200部;内地电影市场实现了33.27亿元的票房收入,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;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如《青藏线》、《八月一日》、《宝葫芦的秘密》等都实现了票房突破,全年票房超过千万元的国产影片达到25部,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0%。
然而,内地电影市场的“繁荣”中也明显有隐忧。这其中,除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、内地电影尚未完全从计划体制中解放出来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外,电影市场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价体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,以至于近些年在电影题材方面的跟风行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——《卧虎藏龙》引得所谓的武侠商业大片扎堆而上,《无间道》让卧底片大行其道,《疯狂的石头》带火了一批恶搞电影。
艺术贵在创造,不是贵在模仿。事实上,某部电影的成功应该不仅仅因为题材或者内容,所有的环节有机地配合,才能使一部电影获得观众的喜爱。盲目地跟风不但显示了创作者缺乏自信,还表明他们缺乏创造力。而且,仅仅肤浅地抄袭成功电影的表面元素,学古惑仔的人以为观众就是喜欢看嚣张的砍人,看江湖义气;学星爷的人只懂模仿他的搞笑,却学不到后现代主义,是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的。
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,香港电影虽历经沉浮,但它早已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。香港影业的百年起落,也给内地电影市场以启示。如今,内地的电影产业因借鉴香港影业的院线模式而逐渐走向繁荣。但如何在效率与创新的平衡互动中,吸取后者的教训,去弊存利,把失败转化成经验,从而化为自我发展的养分,是内地影业需思考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