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上大学的时候,有了一部《太行山上》,朱德是主角,这部电影虽然以革命题材为背景,却也已经打开旧有的一些模式,开始探究更为平民化的东西,电影里还有一些港台演员,革命电影也开始考虑市场,此片一出,虽仍有批评声,但总体而言,已绝不错,当时记得我们在党课上放这部片子,恰逢先进性教育,大家都还看得津津有味,并不觉得枯燥乏味。
明天又是八月一日,建军节,看到一部片子《八月一日》,于是看了起来,《八月一日》又是一部以革命题材为背景,但依然不是高大全的老套路,而是挖掘了很多的细节,看过之后,血脉喷张,又感受到了很多小人物的心理,魏老三、赵天亮、李虎子等都是小人物的代表,在历史的洪流中,不过是几个水滴,但他们的故事,同样精彩,性格依然饱满。
与此同时,电影也不是一味得夸张我党,把当时的历史大部分很好地还原了出来,刚到南昌时,叶挺的军队和贺龙的军队互抢粮食,一个还骂另外一个土匪,陈独秀的矛盾心理,张国焘的反复等等,都在电影里有了表现,这些其实很可喜,不是赞扬,而是一种进步,电影,好像就应该这么拍。
当然,抛开这些,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,尤其对贺龙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说一不二,心胸开阔,爱护下属,叼着一个大烟斗,两把菜刀闹革命,侯勇把贺老总彻底演活了。
叶挺由吕良伟饰演,汪精卫由李子雄饰演,两个香港演员演起历史人物也是有板有眼,尤其是非常的帅,当然,个人觉得,叶挺这个人物在此片中有点单薄,倒是汪精卫演得还不错,可能李子雄骨子里就有这种狡诈的气质吧。
刘劲是特型演员,演周恩来也是老手了,在片子里,他是个串场人物,因为他的重要性,改编的余地不大,有点脸谱化,但也没办法,在八一起义中,周恩来过于重要,他也只能按照历史演,不像贺龙,能够有一些发挥的空间。
唯一觉得让人不满的是,那个女人大湘的出现,不太喜欢为了出现而出现,可能导演觉得最后,她带着小孩走到城墙上,朝天开的一枪代表了一种希望吧。
去除电影,回到历史,想起了历史书上的这一刻,当时上学的时候,就有一种想法,是什么让这些人有了这样的信念,要知道,当时对于周恩来而言,起义根本不知道能否成功,上海的几次运动失败,足以打击一个人的士气,而叶挺、贺龙等,尤其是贺龙,蒋、汪都在拉拢,不要升官发财,毅然决然地走上起义的道路,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人的理想和信念,不为别的,为先人的勇气和理想致敬。
在一个信仰缺失、尔虞我诈的当代,这样的电影或许真的能够唤起一些记忆和血性,当时的周恩来仅仅只有29岁,29岁,人家在干什么,我们又在干什么?
再过会就是建军节了,最近荧屏上流行军人片,渴望那橄榄绿,也许就是对理想和信念的一种渴望吧。